辞赋通讯开栏语

辞赋欣欣,人才济济。辞赋文化,呈蒸蒸日上之势。

辞赋文化公众号与辞赋文化网,今开《辞赋通讯》栏目,旨在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繁荣创作,增进友谊。编者、作者、读者尽可在此间徜徉、寄语。编辑部活动告知,各地方辞赋信息,作者感言,读者评议,文字图片短视频,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欢迎来稿,不胜感激。 

来稿发送至cfwh2007@163.com。(投稿请标明:《辞赋通讯》栏目)


(一)祝福七一(作者:闵凡路) 

"七月一,七月一,男女老少都欢喜。打起锣鼓开大会,庆祝共产党过生日。″这是我小时候东北传唱的一首歌。时光流逝,我又度过七十多个"七一″。

竖版.jpg


风雨经年,神州巨变。我们的党从苦难中国的沉沉黑夜中走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肩负着民族的希望,为了人民的幸福,披荆斩棘,前赴后继,挫折奋起,终于领导人民扭转乾坤,彻底改变中国命运。中国共产党今天已成为引领中国在世界崛起,走上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党,成为拥有9800万党员、在14亿人口大国执政76年的党,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执政党。

我是1956年在大学入党的。 作为跟随党进行了70年“长征”的老党员,我与我们党一起经历、品尝过建国的欢乐,围堵的困苦,探索的彷徨,生活的艰辛,改革的搏击,成功的喜悦。同忧,同苦,同喜,同庆。当年老一辈所梦想、所追求、所预言的,诸如“推倒贫穷落后两座大山”,“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等目标,如今均已变成现实,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一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每一位为她奋斗付出、风雨同舟、甘苦与共的人,每一位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每一位尊重事实、不抱偏见的人,都有充分理由为我们国家的进步发展、振兴崛起、繁荣强大、幸福安康而自豪,而赞叹! 这胜利真是来之不易。我们的党实在伟大! 

今天,我们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站在历史高处,回望104个春秋的苦难与辉煌,盘点改革开放45年的拼搏与战果,又怎能不对那些为此舍生忘死、坚毅不拔、执著进取的革命先驱和英雄人民表示敬佩!中国共产党用自己英雄作为证明,她不愧是14亿人民的领路人、主心骨、顶梁柱!。

望眼世界,风雨如晦,变乱交织,动荡不宁,我们更要坚定地跟随伟大的党,不畏风雨,无懼霸权,勇毅前行,去完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去实现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想!

致敬党旗,祝福七一,庆贺党的生日!

640.webp.png

闵凡路  新华社高级编辑。曾任新华社辽宁分社副社长、《半月谈》杂志总编辑、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内部主任、《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 还曾担任《中华辞赋》杂志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作品有《闵凡路评论集》《闵凡路辞赋集》《闵凡路文集》等。


(二)党旗赋(作者:傅永明)

赫赫锤镰,昭昭史笔。耀赤帜以辉天,引苍生而夺席。南湖破晓,燃星火于神州;北斗垂光,指迷途于禹域。

溯其红船启碇,碧血书丹。拯陆沉于九夏,擎炬焰于重峦。八载挥戈,驱倭奴而靖难;三年射虎,覆蒋阙以更弦。

洎乎鼎革开元,图强奋志。两弹震乎遐陬,一星驰乎霄际。改革涌春潮之浩荡,鹏翥云程;复兴瞻骏业之峥嵘,龙腾盛世。

尔其旗徽所向,初心弗违。纾民瘼于精准,戍边陲以雄巍。抗疫纾灾,逆行岂辞生死;航天探海,攻坚何惧艰危。懿其百载风华,千秋德范。灿若尧曦,贞如舜琰。映红旗而砥砺,使命在肩;仰徽帜以骧腾,宏猷在瞰。

注:本律赋依《平水韵》创作,采用律赋标准格式。全文以“中国共产党党旗”为题眼,通过四段式结构展现:首段总括党旗象征意义;次段追忆革命历程;三段讴歌建设成就;末段升华时代精神。严守“仄起平收”之律,每段“仄平平仄”转韵,运用“南湖北斗”“两弹一星”等典型意象,融入“精准脱贫”“航天抗疫”等新时代元素,实现历史纵深与当代价值的统一。

竖版2.jpg


傅永明  诗人、作家、楹联家、辞赋家。出版发行了七本个人诗词集。原创骈体赋388篇,代表作《人民赋》《祖国赋》《赤峰赋》《红山赋》《江山赋》《巴林石赋》。《辞赋文化》辞赋家栏目发表了我的《民族团结赋》《赤峰赋》两篇骈赋。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字作品近百篇,有多篇辞赋作品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


(三)魂兮归来(作者:陈鸿波)

翻阅《明史》也好,析读《明通鉴》《明实录》也好,总是绕不过戚继光的。终年六十一岁的戚继光,在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长河中,生命存在不很长也不算短,一个甲子的光阴却可以经受得起时光的流逝,让后面四百多年的人们发自内心的敬仰膜拜而不致被遗忘,这更多的是一种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和良心认知的体现吧!

历史对戚继光的定位,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抛开书法家、诗人不表,在我们后人的记忆里,古代能够称得上军事家并且还是民族英雄的,大概也只有岳武穆和戚公。虽然一个在南宋,一个在明朝,一个抗金,一个抗倭,遥遥时空阻隔四百多年,可忠君爱国、保境安民、抵御外敌的思想和决心是一脉相承的,都值得后人铭记和尊重。

我早年读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又读戚继光《马上作》:“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词一诗,爱国情、英雄气尽在其中,读之思之不觉让人丹心涌动、心潮澎湃。即使戚公之后又过了四百多年,在一代代中国人的骨髓和血脉里,早已根植了那种朴诚勇毅、不屈不挠、不胜不休的爱国精神。无论是在小学孩子们启蒙的课堂,还是在塞外战士们巡逻的哨卡,拿起笔抑或拿起枪,后人心中对先贤的崇拜、对家国的长思,无时不在感召那些远逝的英雄——魂兮归来。

当我们怀念英雄,其实我们更应该了解英雄,走近英雄,包括他来时和去往的路,那些路上的无数个星星火炬,都是成就其一生璀璨夺目的光芒。而我们作为子孙后辈,也只有在历史的遗迹和珍贵的史料里汲取养分,接受洗礼,感受“秦时明月汉时关”,穿越“缟素临江誓灭胡”,让一腔热血和满腹心潮在丹田肺腑间沸腾交织,然后追循前辈先贤的足迹和声音,去往人世间更遥远的远方,探索和开拓那些未知的道路。

 “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北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学幽人住此山。”山河宁靖、百姓安居无疑是戚继光的心愿,可一旦国难当头、烽烟四起,作为国之屏障的戚继光哪里还有时间歇口气。四百多年过去,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再次来到浙江温台地区的抗倭古战场,亲手摸一摸龙港舥艚古城寨、龙湾永昌堡、苍南蒲壮所城、苍南金乡卫城的斑斑弹孔和斑驳城池,亲自去一趟戚公抗倭荡寇梅头之战的海城,走在古老而沧桑的青石板路上,顿时感到耳边的风声似在召唤,而激动的思绪也在刹那间穿越,那些流血逝去的戚家军,包括每一个为国壮烈的兵士,陡然间在眼前高大起来。那些个血肉之躯,以及我们大脑里想象的每一幅荡寇风云画面,又何止可歌可泣。 

我们可以回望那个时代,虽国难遭连,温台地区的人民却不甘心沦为倭寇的牺牲品。他们奋起反抗,用血肉之躯与倭寇拼搏。他们有官兵、乡绅、义士、农民组成的抗倭队伍,他们有谭纶、戚继光等杰出的抗倭将领,他们有桃渚石城、黄岩城墙、金乡卫城等坚固的抗倭据点,他们有“谭家军”、“戚家军”等精锐的抗倭部队,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与倭寇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他们在温台各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们也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家园和国土。

倭寇之殇,是温台沿海人民的伤痛。也是温台沿海人民的荣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他们用自己的精神,铸造了一座永不倒塌的历史丰碑。他们是浙东人民的骄子,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永远值得子孙后代学习和怀念。

壮哉!快哉!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欣欣向荣,神州九垓无处不在迎着春潮发展,驾着巨浪奔腾。但我们又怎么敢忘记那些民族英雄,不去念想千百年来的耻辱灾难和斗争历史?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当我们走进那些曾经的战场,翻开那些历史的章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夏完淳、林则徐、秋瑾,每一副面孔都是如此清晰,铁骨铮铮,又大义凛然。我们在瞻仰他们的同时,他们也一定在注视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是啊,中华有幸,幸有英雄!魂兮归来,山川同在。能为中华之崛起的人,有限的生命必将不朽!

(注:湖北红安——陈鸿波2025年6月14日写于鹏城深圳)

竖版3.jpg


陈鸿波  湖北红安人,祖籍浙江湖州,现居深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参加2015年中华诗词学会第12届“青春诗会”,2022年湖北省作协“新锐散文作家十佳”。现任深圳《新城市文学》杂志主编,深圳市龙华区作协秘书长。出版有诗词联赋集《驿路清音》、诗歌集《君自故乡来》等著作多部。


本栏目主编:王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