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通讯开栏语
辞赋欣欣,人才济济。辞赋文化,呈蒸蒸日上之势。
辞赋文化公众号与辞赋文化网,今开《辞赋通讯》栏目,旨在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繁荣创作,增进友谊。编者、作者、读者尽可在此间徜徉、寄语。编辑部活动告知,各地方辞赋信息,作者感言,读者评议,文字图片短视频,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欢迎来稿,不胜感激。
来稿发送至cfwh2007@163.com。(投稿请标明:《辞赋通讯》栏目)
(一)诗心墨韵两悠悠一一《骋怀墨颂》序(作者:闵凡路)
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忠肝赤胆,雄才伟略,开创了人民江山,其功至伟。当代诗家毛泽东,以其博大情怀,浪漫手笔,写下了经典诗篇,誉满神州。他那气吞山河、襟怀天下的诗词,为国人所喜闻乐见,家喻户晓,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慨以当歌,不懈进取。
毛泽东主席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八个年头了,人民深深地怀念着他。在迎接他一百三十华诞之时,书法家陈东久先生倾情奉献了一部大型书法集《骋怀墨颂》,挥笔书写毛泽东主席一生全部137首诗词。好友东久把这部书稿送给我,并嘱我为之作序。
翻阅这一篇篇妙笔华章、相映成辉的作品,我被吸引着,感动着,爱不释手。陈东久先生是近年在书坛崛起的著名书法家。他勤奋创作,收获丰盈。行楷草隶篆各体,别具特色,自成一格。求新求变的隶书,更是他的绝活。陈东久《隶书长卷集锦》,可谓艺术珍品;二百多首颂长城的《长城唐咏》书法作品集,亦精彩纷呈。我的《为人民服务赋》经东久书写,被中南海收藏陈列。
湖南岳阳人陈东久先生,对毛泽东主席怀着崇敬的心情,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收集毛泽东诗词,包括早年创作,呕心沥血,苦心孤脂 ,用心用情去书写,去创作。长章短句,方圆扇面,行楷草隶篆,赏心悦目。
《骋怀墨颂》是一部精美诗词书法集。我们在拜读毛主席诗词中,欣赏陈东久书法;在鉴赏陈东久书法艺术中,体味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美诗配美字,美美与共,诗情墨韵两悠悠。
植根于悠久历史文化沃土的诗词歌赋、楹联书法,在新时代的文苑中绚丽绽放。而它们之间的彼此融合,相辅相成,更增添其无穷魅力。
祝贺东久先生大作《骋怀墨颂》出版!祝福他艺术之树长青。是为序。
2024年8月26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闵凡路,新华社高级编辑,曾任《半月谈》杂志总编辑,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中华辞赋》原总编辑。
(二)饱蘸翰墨颂伟人

书法家陈东久先生怀着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崇高敬意和深厚的情感,历经几年时间查找资料,品读诗句,细心创作,完成了《骋怀墨颂.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欣赏》的书法艺术创作。该书收录了毛泽东1901-1975年间所创作的诗词137首,经多位专家审读,新华社原副总编辑、《中华辞赋》杂志社原总编辑闵凡路为之作序,并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报请中宣部有关部门批准,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骋怀墨颂》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所收毛泽东诗词最全(137首);二是书法字体多(行草楷隶篆);三是印刷精美(特纸印刷,精美装帧)。该书既可品读毛泽东诗词,又可作为书法珍品欣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值得收藏的文献及书法艺术著作。
(三)驿路春秋笔未凉——记者生涯四十年随笔(作者:王树成)
我心中的太行,是沉默厚重的。它不像南方的山那般娟秀妩媚,总披着云雾的轻纱。太行,粗粝,坦荡,亿万年的岩层就那么赤裸裸地嶙峋着,像老祖父暴着青筋的臂膀。山上的树木也生得执拗,扎根于石缝山涧,向着天空拧成一种挣扎而向上的姿态。年少时,我总觉得这山过于沉重枯涩,总渴望着山外的春风,能给它披上一层葱翠。后来才明白,这山的筋骨,早已在我离乡的行囊里,埋下了一粒沉甸甸的压舱石。
我职业生涯的四十年,是行进中的。从太行出发,历经京城料峭春寒的历练,再经江淮气脉的冲刷灌注,至香江八年的潮汐往复,又折返回京。维多利亚港的涛声,与滹沱的咆哮看似两种声部的韵脚,但它们却谱写着同一首关于变迁的史诗。在那座华洋交织的都市里,我谛听过午夜交易所的钟声如何牵动世界的脉搏,俯瞰过台风奔袭中那奔腾不息的惊涛骇浪,也见证过寻常巷陌间市井人情的坚韧与温暖。那八年,让我的笔触浸染了海风的咸涩,也为记者生涯开启了一页新窗。
于是,足迹便真的没了界限。从揣一支秃笔,步履蹒跚地越岭翻山,去丈量这广阔而复杂的人间,体察民生疾苦,抒写家国情怀;到统领海外华文媒体军团,整合东方文明资源,传递故土家书资讯,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在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曾多次与决策者探讨国是方略;在藏胞蓬帐及农家土炕,亦曾同乡亲对饮奶茶青稞,用最朴素的方式促膝长谈…这便是记者的宿命与荣光——上,可与帝王共席,聆听庙堂之高论;下,愿与乞丐同榻,感知江湖之远情。记者身份,是一张特殊的通行证,让我得以穿透社会的层层帷幕,触摸到它最真实的脉波与心跳。
四十年间,在黄土高原、戈壁荒漠,我握紧过一个个老农开裂的手掌,他们眼神里流露出的那份真诚厚朴,至今令人难忘。在抗洪堤坝,在矿井之下,我采访过那些用身体作沙袋的官兵,那些在千米井下与黑暗较量、每一步都可能踏响生命鼓点的矿工,泥浆和煤屑糊住了他们年轻的面孔,只露出一双双给人带来希望和光明的眼睛。我见过城市凌晨四点的街角,环卫工挥动扫帚,划出清冷的弧线,那唰唰声,是唤醒一座城市的晨钟…
在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一句名言如雷贯耳: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
感恩先辈引领,历经砥砺淬,便深刻感知了笔端的份量,使这支笔拥有了千钧之重,亦有了绕指之柔。于是,当它划过稿纸时,时而如国际峰会上的同声传译,务求精准而严谨;时而又如母亲拍哄婴儿的眠歌,满含和煦与温馨。甚或感到,我手中的笔已不仅仅是书写工具,而是那深耕大地的犁铧,更是一根敏感的时代探针,它的功能应该是去触碰这片土地乃至更广阔世界最细微的神经末梢,去聆听奔流不息的血液与深沉有力的心跳。
记者是什么?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者,也不是浮光掠影的过路人。我们更像是古老的驿站信使,是华夏文明的摆渡人,风雨兼程,只为传递一页页带着体温的尺素。告诉山的这边,海的那边正发生着什么;告诉今天的人们,昨天与明天在如何对话;告诉海内的同胞,天涯的游子如何心系桑梓。
四十年风雨洗练,我的鬓发已被染成太行的霜色。但我心中的那杆笔,却愈发想要像故乡的群山与奔涌的香江那样去言说——不事雕琢,却自有千钧之力;海纳百川,而不改东流之志。我过往记录下的那些平凡人的悲欢,那些时代变迁的脉动,那些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或许只是历史长卷边缘的淡淡注脚。但它们是真的,是热的,是一个民族前行时踏在地上的坚实脚印,是文明对话中温和而坚定的声音。
清晨,我推开窗,秋阳正好。楼下的银杏,一树金黄,风一过,便簌簌地争相落下,像极了这第二十五个记者节的请柬。我忽然了悟,我与我的同行们,一生的跋涉与书写,或许也正如这银杏叶。记录过春天的新芽,也述说着秋天的凋零;呈现阳光的脉络,也不避风雨的创痕。诚然,我们终将如落叶般归于沉寂,但那曾被记录的光泽,曾被风霜染成的色调,曾被人们纳凉消暑的绿荫,都将幻化成大地的年轮,并参与到每一粒种子的新的萌生。
我的太行故里,此刻应已是一片苍莽。万木凋谢,正显露出山岩的刚劲风骨。而那遥远的维港,应依旧风和日丽,船只如梭,涛声不息。那支从山里带出的笔,行了万里路,写了四十年,笔尖早已枯槁,但注入笔胆的,已不再是墨水,而是奔流的黄河水、浩荡的香江潮,是沉淀的黄土情与四海相连的华夏魂。
我打开电脑时,窗外马路上的车辆来去匆匆。敲动键盘,却感到整座太行山的份量和黄土地的厚重,此时肩头虽已卸去职责使命之甲,但那份融入骨髓的职业惯性,却依然凝在了这微微一颤的指尖。
作者简介:王树成,高级编辑,全国政协第十二、十三届委员,曾任新华社安徽分社、北京分社社长,香港文汇报社长,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现任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四)浪淘沙·致敬记者节(作者:赵立凡)
霜晓角声鸣,勇赴新程。为正义光明前行。踏遍九州寒和暖,誓为苍生。 寸管挟风霆,激浊扬清。写将真理善与情。但得文光长在手,不负使命。
作者简介:赵立凡,曾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中国电视报总编辑,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五)韩邦亭辞赋论文入选董仲舒儒家思想学术研讨会
11月1—2日,“2025衡水·董仲舒儒家思想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荀子书院院长、《新时代中国赋》编委韩邦亭的论文《由历代辞赋作品看董仲舒形象及其哲学思想》入选本次研讨会。论文从目不窥园、梦龙入怀、变古鼎新、千秋凭吊等四个方面对相关辞赋作品进行梳理和解读,深入论述董仲舒祖述孔子、弘扬儒学的历史性贡献。
本次会议由政协衡水市委员会主办,衡水学院承办,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实学研究会等单位协办。海内外百余位董仲舒与儒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论道”衡水,进行传统智慧与现代的对话。
(六)文字之美赋(作者:陈国庆)
案头卷展,清风自字间而生;指下墨流,浮尘从笔底以逝。非关窗外之罡风,实乃书中之流岚;不逐世间之喧嚣,独涵素简之温润。盖文字之美,藏乎"落霞与孤鹜齐飞"之画卷,隐乎"随风潜入夜"之私语,尤在与人心相拥之刹那也。
一、知己篇:墨为同心之契
文者,良友也。胸中有块垒,笔底见锋芒;意内有烦忧,纸上成形相。"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古人早把幽怀,熨作尺素;今我偶披典籍,恍闻喁喁。比之对语,文字如夜灯不扰;喻彼倾诉,墨香似春醅解颜。
斯乃跨世之魔力,越代之灵犀:未晤面而神交,凭片纸以心契。李太白"相思相见知何日",千载之下,犹有余涩;王摩诘"君自故乡来",万里之外,尚起归思。是故笔阵为津梁,墨浪作舟楫,使孤魂得应,寂魄有依。
二、万象篇:字呈百态之姿
文有千般,态含万种。
观其象形之初:甲骨"山"字,状三峰之连绵;金文"水"纹,拟九曲之蜿蜒。先民仰观太行,刻山骨于龟甲;先哲俯察江河,摹波痕于青铜。
听其音韵之律:"关关雎鸠",如闻水鸟振羽;"呦呦鹿鸣",似见林兽和鸣。"青青子衿",叠字含思;"灼灼其华",重言见艳。
赏其留白之妙:"孤舟蓑笠翁",余雪原万径之寂;"采菊东篱下",涵南山悠然之境。"大漠沙如雪",显塞北之苍劲;"春水碧于天",露江南之柔婉。
览其岁月之酿:"枯藤老树"凝秋暮,"小荷尖尖"泄春朝。"会当凌绝顶",少年意气跃然;"采菊东篱下",隐者襟怀宛在。王徽之雪夜访戴,兴尽而返,洒脱存于简牍;陶渊明采菊南山,悠然自得,淡泊流于笔端。
三、永恒篇:文藏不朽之秘
文字之奇,在其无尽之可能,在其不灭之生命力也。能将凡俗之日,绘作"天街小雨润如酥";可把浅近之思,铸为"不识庐山真面目"。
农夫书"春种一粒粟",见耕耘之乐;游子吟"海上生明月",寄天涯之思。敦煌壁画易褪色,而"大漠孤烟直"长燃落日;古城垣墉难久存,而"明月松间照"恒映清泉。
张若虚作《春江》,未料千载后人,犹叩"江畔何人初见月";李易安填《如梦》,岂知百年过客,还念"知否知否"之海棠。是故文如星斗,缀时空之夜幕;字若珠玑,耀古今之长河。
四、温煦篇:墨含暖世之光
寻常岁月,文字为调鼎之盐;困厄时分,笔墨作疗心之药。"粥熟呼人食",添晨餐之暖意;"晚来天欲雪",增夜雨之绵长。
"长风破浪会有时",可振失意之魂;"慈母手中线",能慰孤旅之魄。"沉舟侧畔千帆过",示前路之生机;"山重水复疑无路",启迷津之豁然。
不必轰烈,"沾衣欲湿杏花雨"已足;何须磅礴,"吹面不寒杨柳风"自佳。如曦光破雾,似春阳融冰,照途程而暖人心者,文字之力也。
五、共情篇:文载古今之痛
更深之美,在淬炼于岁月之痛,在替代于百代之感。《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化今时站台之衣袂;李贺"幽兰露,如啼眼",染此夜书窗之幽光。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预支千古怅惘;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倾尽万代酸辛。"执手相看泪眼",见己之别;"人生如逆旅",知己之漂泊;"蓦然回首",悟己之寻觅。文字为灵魂化石,未言之语,于撇捺间生长;难表之情,在点画中绵延。
六、静默篇:字臻至美之境
文字之美,不在浮表,而在骨髓;不在喧嚣,而在静默。如暗河穿岁月,似清辉漫梦境,终在眼底生涟漪。
人之一生,当有与文相拥之时:地铁人潮中,夜枕无眠际,午后暖阳里。文字不似短视频之呼啸,恰如春溪之漫草,悄种情愫于心田。或得"行到水穷处"之淡然,或悟"飞鸿踏雪泥"之释然,或偶拾"掬水月在手"之欢喜,忽思抛却俗务,步月庭中。
盖文字之美,终是人世之美:使"逝者如斯",在《兰亭》中永澈;令"江月相似",于《春江》里长明。我辈读字,实是见己:三千年有人同此月,千百年有我共此婵娟。
附:念奴娇·咏书香
芸窗静对,展缥缃、恍入群贤堂奥。
甲骨金文留古韵,更有骚人挥妙。
李杜诗魂,苏辛词骨,千载风云绕。
一行文字,便通今古昏晓。
曾伴寒夜青灯,客窗疏雨,把寂寥都扫。
片语能苏心上涸,胜饮春茶三乐。
不逐流光,甘沉墨海,自有乾坤小。
摩挲卷帙,月华斜照吟稿。
(注:《文字之美赋》,系转发,供欣赏。作者陈国庆简历不详)
本栏目主编:王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