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通讯开栏语
辞赋欣欣,人才济济。辞赋文化,呈蒸蒸日上之势。
辞赋文化公众号与辞赋文化网,今开《辞赋通讯》栏目,旨在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繁荣创作,增进友谊。编者、作者、读者尽可在此间徜徉、寄语。编辑部活动告知,各地方辞赋信息,作者感言,读者评议,文字图片短视频,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欢迎来稿,不胜感激。
来稿发送至cfwh2007@163.com。(投稿请标明:《辞赋通讯》栏目)
(一)我与报刊相伴的人生(作者:闵凡路)
窗外的世界,早已被屏幕的光芒点亮。手指在玻璃板上轻滑,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偶尔听闻又一家曾经熟悉的报纸停办,或是某份辉煌一时的杂志转为数字版本,心中总会泛起一阵复杂的涟漪。在这新媒体、自媒体潮涌,纸质报刊式微的时代,我,一个年逾九旬的老编,却依然固执地守护着与油墨纸张结下的那份不老情缘。
我的一生,是与报刊为伍、为业、为生活伴侣的一生。从青丝到白发,从1957年进入新华社的第二年,我做《参考消息》编辑开始,到2020年不再主编《中华辞赋》杂志为止,62年岁月,不停顿地与报刊打交道。我的生命轨迹几乎与报刊发展的年轮重叠。还记得参与创办《半月谈》时的激情澎湃,主持《新华每日电讯》报时的挑灯夜战,启动《中华辞赋》创刊时的文化情怀,可以说是一腔热血,踌躇满志。作为这些报刊的总编辑,我不仅是在从事一份职业,更是在践行一种使命。那些年,与中国期刊协会的同仁们切磋交流,与各大报刊总编辑们相聚畅谈,与邮局的朋友商谈发行,与年轻编辑们一道值班守夜,他们都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好友。办刊办报,其乐无穷——这八个字,承载了多少报人的青春与梦想!
如今,我虽已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但每天仍保持着阅读多种报纸杂志的习惯。《新华每日电讯》的国内外要闻,《参考消息》上的世界动向,《瞭望》周刊的深度解读,《半月谈》的专题报道,《中华诗词》的诗词佳作,《北京晚报》的逸趣闲情,以及《报刊文摘》的四海潮声——都在我的老花镜下流转,成为我晨昏不可或缺的一课。当然,我也读网络、看短视频,不拒绝这个时代赋予的每一种信息获取方式。我也在网上与友交流,发表诗文,受益良多。但纸张在指尖摩挲的触感,油墨散发的淡淡清香,版面间流淌的编辑匠心,这些都是冰冷的屏幕无法替代的温暖。
时代在快步前进,科技在迅猛发展,但我始终坚信,纸质报刊将长期存在,不可能完全被数字媒体、自媒体取代。2008年,在《新华每日电讯》创刊15周年座谈会上,我曾以日本和英国为例阐述报纸的生命力,即使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国家,主流报纸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在科技发达的日本,《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两大报纸,在人口一亿多的国家,一直拥有上千万的发行量。在英国伦敦,2012伦敦奥运会举办期间,伦敦市民多数是从报纸上了解奥运信息的,其闭幕式主题定为“报纸上的伦敦”。至今,《新华每日电讯》的发行量还保持在150万份以上,《参考消息》《半月谈》还是百万级报刊。这不仅是发行数字的显赫,更是一种价值的证明。
纸质报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新闻价值上,经过严格采编流程的报道,其真实性、深度和权威性,远非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可比;知识传播价值上,报刊的系统性、专业性内容,构成了社会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柱;收藏保存价值上,报刊与书籍一样,成为时代和历史记忆的文本,便于人们查阅研究。这些特质,决定了纸质报刊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
主流报刊要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自身的特性与个性。报刊应当更加注重深度报道、专业解读、独特视角和精致呈现。提高质量和吸引力,坚守媒体的责任与品格,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在信息洪流中充当灯塔。
夜深人静,我将当天的报刊收拾整齐。伏案沉思,报刊之于我,早已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融入了血脉的生活方式,是90载人生最忠实的伴侣。我想,只要还有人愿意在清晨的阳光下展开报纸,只要还有人在午后的书房里捧读杂志,这个与纸张油墨相伴的传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世界因报刊而精彩,报刊因读者而常在。从事报刊工作的年轻同行们,且行且珍惜吧!有感而发,形成这篇不短的文字,算是钟爱报刊的老编心语,寄语,并就教于同辈诸公。
(闵凡路:新华社高级编辑,《新时代中国赋》编委会主任。曾任《半月谈》杂志总编辑、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内部主任、《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中华辞赋》杂志总编辑。获新华社卓越贡献奖。)
闵凡路先生撰写的《我与报刊相伴的人生》,11月14日在《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发表。此文讲述作者一生与报刊为伍、为业、为生活伴侣的经历与感受,论述报刊在新媒体潮涌、纸质报刊式微形势下仍会长期存在的价值,以及对策。受到读者好评。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中国民族博览等均予转发。新华网客户端浏览量达到98万。
(二)韩邦亭:以赋为舟,在古典与当代之间架一座桥(作者:滕峄文脉)
鲁南枣庄的文脉里,总藏着些“旧瓶装新酒”的巧思——学者韩邦亭最近的两篇论文入选国内高校研讨会,恰好是这种巧思的又一次落地:一篇从历代辞赋里解读董仲舒的思想形象,一篇在《论语》的框架里探讨古代贫富观,老话题被他用“赋证经史”的新路径,讲出了让衡水学院、扬州大学都认可的新味道。
对韩邦亭来说,这种“传统里找新解”的本事,早不是第一次显现。
他是当代辞赋界绕不开的名字:《华山赋》曾拿下十万元大奖,让“一赋十万”成了文坛流传的故事;《清华百年赋》被选入清华向世界推广的十篇作品,书法赏读会上的墨香至今留痕;惠州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校园里,他的诗赋被刻成石碑,成了看得见的文脉。有人说他的文字“文辞古雅,得古人逸韵”,可他从不止步于模仿——创办鲁南辞赋馆、组建辞赋骈文网,甚至把《红船精神赋》《山东赋》写进时代,让辞赋从古籍里的“化石”,变成能讲当代故事的活文体。
枣庄人的身份,是他绕不开的根。作为市政协文史馆员,他主编《枣庄赋》《匡衡文选注》,把家乡的成语典故、山水人文揉进辞赋里;横山口张家炮楼的“烽烟遗构”匾额是他写的,疫情期间一句《馒头赋》“圆见斯智,满见斯诚”,把政府的暖心举措写成了老百姓懂的温情。他像个“文化摆渡人”,一边把枣庄的故事写进全国赛场,一边把高校的学术思考带回乡土。
如今他的论文走进大学讲堂,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那些刻在校园里的辞赋,是他递给传统的“名片”;而从董仲舒到《论语》的研究,是他从传统里捧出的、能照进今天的光亮。就像他说的,辞赋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和当代对话的老朋友”。
或许这就是韩邦亭最特别的地方:他既愿意沉在故纸堆里找“赋证经史”的逻辑,也乐意站在枣庄的土地上写《馒头赋》的温度——古典不是他的终点,而是他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那艘船。
(三)简论骈体文(作者:苍山牧云)
夫骈文者,华夏文脉之璇玑也。肇自汉魏,孕于辞赋;盛乎六朝,蔚为大宗。观其形制,则俪采百字之偶;究其韵律,则争价一句之奇。昔刘彦和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此乃天地自然之道,人文肇始之基也。
夫裁对之工,阴阳协畅。徐陵擒藻,庾信抽思,四六相衔如鸾凤和鸣;陆机缀文,鲍照骋辞,平仄相谐似钟吕迭奏。至其隶事之博,熔铸经史;敷藻之丽,雕绘万象。观《哀江南》之沉郁,蕴故国之悲;读《滕王阁》之雄放,含宇宙之气。此非徒骋才炫技,实乃情志之所托也。
洎乎有唐,燕许宏其骨;延及两宋,欧苏畅其神。虽经古文之冲击,未失骈俪之本真。四库提要云“骈偶于文为末务,然体兼众制,足见才思”,诚哉斯言!盖散行如长江奔流,骈体似昆山叠玉,二者各臻其妙,岂可偏废乎?
今观新乡盛会,四海鸿儒研精覃思;卫水之滨,千秋绝学薪火相传。夫骈文之再生,非惟存古,实为开新。当使玉树琼枝,嫁接时代英华;瑶章锦句,熔铸民族精魄。冀后来者秉兰台之烛,照骈林幽径;挥龙门之笔,续文苑风流。则中华辞章,当与日月同辉,共河岳并寿!
跋
斯文作于中国骈文学会第九届年会暨骈文学术研讨会闭幕之际。赋中暗合“声律-意象-情感-时代”四重维度,提出“骈散同源异流”说,以“昆山叠玉”喻骈文结构美学,以“嫁接英华”倡文体创新,立论于文化自信,归旨于文明传承。
作者简介:潘成稷,民盟成员,安徽怀远人,现居成都。人称“赋骨”“诗郎”“文枢阁主”,又名苍山牧云,号“文史公”,当代作家。曾先后进修于鲁迅文学院、中国文联研修院。中央统战部自由职业人士代表,中国辞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骈体文创作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创建四川苍山牧云文学艺术院。发版专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苍山牧云辞赋选辑》《明德修心》辞赋集、《遇·青羊·赋韵》(人文青羊城市文脉赓续工程系列丛书 首卷)等80余卷,共1000余万字。其中文言辞赋作品21卷,刻碑108通(块)。
(四)钱伟强《资治通鉴》系列讲座开讲
钱伟强《资治通鉴》系列讲座第一讲《要为苍生待乘除——司马光其人其学》,11月15日在温州南怀瑾书院开讲。
在讲座开讲之前,钱伟强先生讲了一段他与《资治通鉴》结缘的话,转发如下:
余年十二三岁,尝读《通鉴》一过,当时无善本,亦粗识梗概而已。在大学时以治温公、荆公之学,又泛览全编,所注意者在学术、治道之间,颇亦及于《唐鉴》《政要》诸书。后在浙古校书,以覈阅《胡三省传》故,再取张昱林兄前所赠胡注本反复诵习,则所著力在义例文字、诸史异同也。今兹第四过也,忽忽三十年矣。养疴之中,重温巨袠,而古今兴亡之感,天人正反之理,时时往还于心中,从来成败顺逆,抑何一非出此一心之发、一意之动邪?古人云“理欲辨安危,史鉴为心鉴”,诚哉是言!感叹不足,因即事兴咏,先后得百篇云。
作者简介:钱伟强,浙江长兴人。书法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教授,浙江省辞赋学会副会长。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杭州钱镠研究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著有《小沧溟室诗賸》《定山堂类稿》《素丝堂晬语》等,已出版《春秋胡氏传》《书经图说》《倪涛〈六艺之一录〉研究》《诗词写作概要》等各类著作二十余种。
本栏目主编:王德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