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通讯开栏语
辞赋欣欣,人才济济。辞赋文化,呈蒸蒸日上之势。
辞赋文化公众号与辞赋文化网,今开《辞赋通讯》栏目,旨在联络感情,沟通信息,繁荣创作,增进友谊。编者、作者、读者尽可在此间徜徉、寄语。编辑部活动告知,各地方辞赋信息,作者感言,读者评议,文字图片短视频,形式多样,长短不拘。欢迎来稿,不胜感激。
来稿发送至cfwh2007@163.com。(投稿请标明:《辞赋通讯》栏目)
(一)讨高市早苗檄
讨高市早苗檄(之一)
傅永明
夫跳梁小丑,常窃庙堂之器;军国遗毒,惯饰右衽为裳。今有高市早苗者,抱残守缺,妄续靖国香火;掩耳盗铃,强翻历史旧账。其行也,篡史书若涂鸦,拜战鬼如尊亲;其言也,乱东海之波谲,破东亚之和章。
昔者侵略铁蹄,踏遍邻邦山河;南京血案,染红扬子江浪。今恶贼不思悔改,反以罪为荣;未肯谢罪,竟以恶为旌。参拜阴魂,岂非挑衅?修宪扩武,实为豺狼!欲将和平宪法,改作屠刀;竟把庶民膏血,充为军饷。
观其党徒,非止一人痴妄:安倍遗策,本伏危机;岸田新策,更纵虎伥。尔等蛇鼠相偎,欲将青天复蔽;狼狈为奸,竟把恶瘤再养。然历史车轮,岂容倒退?文明世界,早识伪装。吾大国重器,守护家邦!看东方巨龙昂首,万里江山稳固;听盛世强音怒吼,千秋日月辉煌。岂容涉台恶语,何忍倭寇猖狂!蚍蜉撼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自取灭亡!剑已出鞘,枪已上膛。
叹亚洲诸国,曾浴血共抗凶顽;华夏儿女,本铁肩能担道义。今正告尔曹:休玩火于弹丸,莫效颦于纳粹!若再冥顽不化,必见:千帆过处,正义之师破恶浪;万众呼声,和平长剑斩妖瘴!
——乙巳冬于倾情斋
作者简介:傅永明,诗人、作家、辞赋家。创作格律诗词八千首,已出版发行了七本个人诗词集。原创骈赋188篇,代表作《人民赋》《祖国赋》《赤峰赋》《红山赋》《巴林石赋》《玉龙赋》。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字作品近百篇,有多篇辞赋作品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
讨高市早苗檄(之二)
孙华伟
岛国日本,右翼跳梁。狼子野心,千年未泯!壬辰之役,觊觎侵掠朝鲜;万历年代,进犯辽东之畔。衣冠禽兽,作恶多端,百年血债,今犹未还!甲午裂我疆土,史辱永留马关;卢沟燃我山河,金陵殇痛难安。三十万同胞冤魂,泣血秦淮;七三一魔窟戕害,炼狱悲惨。掠台澎五十载,苛政如虎;行“三光”遍华夏,罪恶滔天。此恨绵绵,山河为证;此仇昭昭,日月同鉴!
军国主义,贼心不死。右翼翻案,今又复燃!高市早苗者,承军国余孽之衣钵,效东条英机之鬼脸:竟妄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悍言欲“行使集体自卫之权”!挑衅《开罗》《波茨坦》之法理,轻启战端于国会;背弃四政治文件之信诺,践踏“一中”于狂言!昔以“存亡危机”寇我东北,今欲复借台海煽风点火——历史覆辙,岂能重蹈?阴谋诡计,岂容重演?
中华儿女,义慨冲天。吾虽退役,擦掌摩拳。愤而挥笔作檄,正告倭邦宵小:玩火者必自焚!弄鬼者必遭谴!尔可闻:鸠山由纪夫痛斥“干涉内政”,石破茂怒责“越界挑衅”。东京街头,百姓举旗“高市下台”;联合国庭,宪章正告“恪守决议”。外交部奉示严正召见,十四亿国人同仇敌忾,二百万将士枕戈待旦。琉球古剑,可斩魍魉;航母核弹,利器高悬;浩荡东风,尽扫妖患。若敢弄兵台海,必将罪大恶极之仇恨,彻底清算;必教甲午战争之耻辱,鲜血洒还!
倡议同胞,武备文宣。檄达四方,共诛逆顽!檄文为刃,解魑魅,剖诡源;檄文为矢,射右翼,穿迷幻;檄文如令,若有战,召必返。凡我炎黄子孙,定铭记:台湾光复八十载,万千先烈碧血染!凡我退役将士,必听令:神州一统千秋业,螳臂岂能阻凯旋?正义之师,讨逆伐罪——敢犯天威,虽远必诛;雷霆出击,妖魂必散!
作者简介:孙华伟,系青年辞赋家、退役特种兵
马永祥诗五首
痛斥高市早苗
狂言嚣吠露狰狞,军国阴魂卷土生。
斑斑血债铭心记,历历深仇砺剑鸣。
破碎山河悲壮曲,峥嵘岁月富强声。
金瓯完璧成城志,岂许恶魔重逞横。
琉球当归
琉球群岛梦悠悠,自古根连华夏畴。
倭寇侵凌三百载,遗民忍辱几度秋。
血脉岂因离乱断,乡思总为故园留。
寸心盼遂归宗愿,海晏河清举世讴。
海疆铜墙铁壁颂
海警巡航宣主权,核潜深海剑锋藏。
航母逐浪神威发,敢犯狂徒命终丧。
观《甲午风云》感怀
(一)
甲午烽烟恨未消,家仇国耻卷心潮。
同襄华夏复兴梦,奉慰忠魂荐酒醪。
(二)
沧海潮鸣警世钟,雄师砺剑气如龙。
莫教青史重书恨,誓守河山万代彤。
战斗英雄麦贤得礼赞
八六海战出英雄,贤得麦公唱大风。
今日海疆风浪急,英雄辈出立新功。
作者简介:马永祥,浙江宁波市人,历任原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江西省九江军分区政委、杭州疗养院政委、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现为浙江省辞赋学会执行会长、作协会员、书协会员。出版《壮心不已》《胡庆余堂》《西湖书法》《诗心如玉》《弘文载道》等专著,主编《人文建岙》《当代辞赋》《时代先锋》等书刊。
(二)方正辉:有时生根,有时绽放——读晓辉新著有感
编辑推荐:本书为“译中国”文库“经典品译”系列最新力作。《好诗还须百回读——中国古诗词英译品读》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王晓辉继《换一种语言读金庸》《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演义〉英译品读》《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英译品读》《众里寻他千百度——〈红楼梦〉英译品读》《远望方知出处高——〈水浒传〉英译品读》之后,完成的又一部跨语言文化交流专著。本书延续作者轻松诙谐的写作风格,将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从诗词的意境、韵律、历史背景、诗人轶事等多处细节入手,对比吴经熊、许渊冲等多个翻译家的不同翻译手法,并对诗词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译表达方式提出独到见解,是一部品读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力作。
看到晓辉这部新作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他埋首典籍、笔耕不辍的情景。此前晓辉已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英译品读系列专著出版,这些著作所显示出的深厚的中西文化功底,都是他在常年耕耘中西文化中积累下来的,其中甘苦我也略知一二。这部新作主要谈的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鉴赏与比较,在这座文化宝库中,作品浩如烟海,人物灿若星辰。其中很多作品要能说得清楚、谈得准确,需要下一番非同寻常的专业功夫;如果再加上对比分析中英两种文本,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文字表达出来,没有坚韧的毅力和扎实的功底,是根本做不到的。
当我们仰望天空中闪烁的群星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延伸到遥远的时空,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会萌生出心旷神怡、精神升华的感受。那些在文明史上发出璀璨光芒的诗词歌赋,正如历史天空中闪烁的群星,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远的艺术价值以及丰富的美感体验,无时不在慰藉着我们。在这方面,晓辉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他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求索问道的基础上,肩负起一名文化传承者在当代的使命,以自己的著述,为读者穿越古今,横跨中西,洞幽烛微,铺路架桥。可以说,他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英译品读系列作品出版后,又孜孜不倦于中国古代诗人诗词的比较研究,就是在这条大道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看到这本书后,我想起了过去的一件趣事。有一年与友人在绍兴兰亭故址游览。1600多年前,王羲之和群贤少长集会于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段话说的是王羲之与 41 位文友席地而坐,把盛酒的觞放在溪水中顺流而下,觞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作诗,作不出则罚酒三觥,从此留下了“曲水流觞”的典故。当时我和游客们也都在曲水边“列坐其次”,显然,大家已经不能像当年的文人那样出口成诗,最后只能以唱一首歌来体验前贤的雅兴了。
诗词是中华文明绽放出的瑰丽花朵。在中国古代,文人对诗极为重视,《诗经》为“六经” 之首,“不学诗,无以言”,诗有“兴观群怨”的功能。古代中国从朝廷到民间,诗歌活动都十分兴盛。当然,以古人的标准要求现代人,难免有厚古薄今之嫌。不过,我们扪心自问,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给一颗诗心还留下多大空间、多少时间呢?有人认为,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粗糙、零碎、表面了,“利欲驱人万火牛”,难得沉心静气去省察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这种看法似乎不无道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这与其说是调侃当今诗坛的落寞,不如说是嘲讽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诗人诗品。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诗呢?
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南开学派”代表人物罗宗强先生,非常重视中国古代诗歌的人文精神传承。他在一次题为《诗的人文关怀》的演讲中,有感于某些社会现象,提出我们应该通过古典诗词教育,来塑造对人生的认识、对人生的热爱、对人生的执着,在热爱眷恋执着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坦荡的胸怀。他提出古典诗词教育的三个方面功能:一是不把个人利害、得失、毁誉看得太重的境界;二是热爱故乡、热爱家园、热爱生命的情怀;三是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重。从这里开始,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感情丰富、精神高尚的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把平常的日子过出诗意,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也是诗的功能。所谓“诗意地栖居”,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美,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在暗淡中看到亮色,在琐碎中找到意义,它使心灵得到滋养,生活因而变得丰富多彩。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所以说,“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是一种观照生活的态度,更是对生命深度的探索和升华。
这种能力不仅是造化所赐,也是养成所得。发现并陶醉于诗歌之美,则虽非诗人,亦有诗心。中国古代十分重视诗歌鉴赏,历代诗话、词话多不胜数。但是,我们今天读这些诗歌鉴赏批评著作,总觉得隔了几个时代,阅读起来还有不小障碍。晓辉这部新作既是引导读者从古代到现在、从中国到西方、从今人到古人等多个维度来读懂诗歌、养成诗心的“当代诗话”,也是从比较研究角度揭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之美的文学批评作品。晓辉在书中常有奇思妙想和神来之笔,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古今中外,皆为我所用,给读者带来那种心向往之、击节赞叹的愉悦感受以及启迪生活的智慧。他在书中无意于学术概念的堆砌和形而上的辩论,也没有陶醉在典章考据里,而是着力于从历史视角、国际视野同读者一起阅读那些不朽经典,从现实关切中唤醒普遍的诗心,使古代诗词融入我们的时代、生活,为中华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诗意地栖居提供有益的营养。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这大概也是晓辉此书的写作之道吧!古典作品的英译研究,本质上是一场跨文化的精准对话,既要“入乎其内”,深入挖掘传统经典的文化内涵,又要“出乎其外”,洞悉英文读者的认知逻辑。书中列举中英文的拟声词这一语言表达中的细节问题,目的就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有色”地呈现给世界;书中比较不同名家翻译同一首作品的语言特色,着眼于提高“薪火相传,将中华文化的瑰宝译介到海外”的本领;书中讨论作者和译者在表达上的不同侧重,其实说的是文化的传播和情感的传递,“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依靠平实准确的语言和真切朴实的情感来与外部世界沟通”。把传统文化中最细腻微妙的精髓,与做好“沟通中外文化”这篇经世致用的“大文章” 联系在一起,这也正是当下对外传播中亟待提升的能力。
阅读着书中那些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不知为什么,我常常会受到感动,会感到很幸运,会想起作家海明威说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会更加理解什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英语中有一句名言:“Some days you bloom, some days you grow roots. Both matter.”没有永远的高光绽放,也没有永无止境的暗淡沉寂。有些日子,我们如花盛开,光鲜耀眼;还有些日子,我们默默向下扎根,积蓄力量。绚烂与沉潜,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晓辉来说,如果不是绽放,那一定是在往下生根。从这部新著中,我再次看到了这一点。
作者简介:方正辉,高级编辑,曾任《半月谈》杂志社副总编辑,《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三)林济仁苏杭行吟十律
小序:时维仲秋,余携内子重游江浙。自甲子初别,星霜递易,忽忽四十载矣!昔年并骑之处,青石巷陌尽化琼楼;旧日分茶之地,乌篷水道皆作通衢。九陌驰流星之毂,千门耀不夜之灯。画舸凌波,犹带六朝烟水;虹桥跨月,新悬万斛明珠。吴山叠翠,尚存越戟残痕;越女浣纱,犹染苎萝香雾。临安道上,九里松声传古意;虎跑泉边,千寻碧色沁秋寒。之江雪浪,犹奔万马之师;灵隐霜钟,恍闻前朝之偈。钱塘潮吼,尚挟子胥素车之怒;雷峰塔影,空照法海旧衲之禅。观夫街巷纵横,尽失旧时井邑;幸有古松偃蹇,尚识故人衣冠。
忆昔年少,曾倚秋槐赌句;今来皓首,重循苔径寻诗。物换星移,能无桓温之叹?时迁境异,岂免丁令之悲!幸有糟糠斟醴,稚子扶筇,得徜徉于山水之间,暂濯尘缨。遂以枯毫濡露,寒泉研墨;丹枫缀简,短札裁云,勉成三十韵。非慕《剑阁》雄篇,惟企《辋川》余韵。后之览者,或亦有感于斯文乎?
深杭高铁途中
电掣风驰过岭陬,倚窗遥望兴难收。
千峰迢递随云逝,万壑苍茫剪雾游。
故地新程萦客梦,沿途美景亮人眸。
荧屏虽小观天下,一晃穿梭数十州。
阔别四十一年重游杭州感赋
暌违四秩赋重游,再到钱塘鬓已秋。
烟雨六桥寻旧梦,苏堤十里豁新眸。
湖山有句后人续,岁月无痕往事浮。
莫叹临安风物改,夕阳犹照放翁舟。
游沈园兼听粤曲《再进沈园》
江浙风情唤我来,南音粤乐绕亭台。
沈园惯唱钗头凤,桂殿时怀月下媒。
老柳犹垂千载怨,残垣尚挂两人哀。
黄藤酒热秋光冷,八句诗成泪满腮。
登上海东方明珠塔
穿云拔地势如虹,直上重霄接碧空。
车影蜿蜒银汉转,楼台错落月华融。
一环浦屿沉烟外,十里洋场过眼中。
莫道尘氛能蔽日,朝霞夕照满天红。
四十年后重游上海外滩
重到申江白发生,举头楼宇接苍冥。
钟声夜泊潮初上,灯影春浮浪欲平。
万国衣冠成旧迹,百年风雨焕新城。
多情最是堤边月,曾照归舟两度明。
四十年后重游豫园
重访名园雪满头,苍苔石径记春秋。
玲珑阁外湖波皱,点翠堂前画意稠。
昨立亭台闻旧笛,今临轩榭见闲鸥。
多情唯有桥心月,夜夜清辉照客流。
谒苏州寒山寺
霜钟烟塔记前因,古渡苍茫忆旧尘。
一自寒山拾得后,便多夜泊听潮人。
【温馨提示】寒山、拾得,为唐代两位著名的诗僧和隐僧,都曾隐居于寒山寺。
游苏州拙政园
名园揽胜此登楼,台榭参差碧玉流。
曲径苔痕凝晓露,芳堤花影拥春鸥。
千年风月归诗轴,几度星霜乐钓舟。
欲问沧桑兴废事,烟波已没小瀛洲。
杭州西湖白堤漫步
孤山遥浸碧琉璃,十里长堤垂柳丝。
花雨沾衣春渐老,湖光转棹客行迟。
白公遗泽今犹在,苏小香魂何处之。
独立虹桥看鹤影,一痕新月潋青漪。
秋日登杭州六和塔
塔势凌虚接杳冥,凭栏但见海门青。
云移龛壁潮吞白,日转鼍江浪涌星。
铁马声销吴越史,金鳌背负宋元铭。
欲寻伍相横舆处,万壑松涛带雨听。
作者简介:林济仁,广东吴川人,居深圳。曾任冶金部海南钢铁公司工程开发公司总经理,吴川市政协特聘文史资料研究专员;现任深圳市万利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岭南师范学院吴川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湛江开放大学广州湾与吴川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湛江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吴川市林召棠状元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状元文化》主编,吴川市吴阳梅花诗会荣誉会长等职。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辞赋社等组织会员。
(四)景哈爱心书屋赋(作者:章勤)
景哈灵秀,澜沧浩汤。青峰呈瑞,嘉果溢香。干栏立空,飞檐披云霞之色;廊台环翠,疏帘透日月之光。晨曦诵书,朗声破千嶂之寂;夜漏挥笔,灵气冲九霄之茫。启童蒙于僻壤,振文教于南疆。昔见稚子凝眸于简册,今观青襟捧卷于芸窗。八方赠籍,汇琳琅而成智海;千里传爱,奉丹忱以暖山乡。
于是仁风澹荡,书屋设张。殷殷善行,化甘霖而滋瘠土;浩浩编帙,作舟楫以渡学航。诵典即燃智炬,披文可架津梁。傣寨承风,贝叶镌圣贤之语;哈尼织梦,布帛造锦绣之章。诸族连心,如榴实之同抱;群贤聚力,助文业以显彰。乃有芳情满室,册籍盈堂。耽读忘餐,惟惜昼短;求索若渴,不惧宵凉。更且触屏而游信息之海,联网以探寰宇之藏。德雨纷纷,滋桃李之繁茂;文光熠熠,毓兰蕙以清芳。书脊凝馨,犹存赠者之深意;行间蕴暖,长记仁人之热肠。情牵景哈,燃慧灯而恒耀;书递边寨,续文脉以永昌。
噫乎!文能弘道,书可兴邦。泥炉沸茶,清芬漫萦于卷帙;火塘夜话,笑语时漾于书廊。养浩然之气于经史,培灵慧之心于缥缃。彩云铺求知之路,大爱筑启智之房。青编在手,如沐春阳。假以时日,雏凤必翱翔于昊苍!
注:友人张渊林先生,年前来云南西双版纳景哈哈尼族乡旅居,遂全力筹建景哈爱心书屋,已获来自全国各地的捐书数以万计,可供周边乡民尤是学子尽兴阅览。余感其善举,特撰此赋以彰之。
作者简介:章勤,江西临川人,退休公务员。爱好古典文学,尤其辞赋,已发表作品上百篇。
本栏目主编:王德艳